新闻动态 News

沈阳市“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

稿源: 市政府办公厅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单位:
  现将《沈阳市“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沈阳市人民政府
  2017年3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沈阳市“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
  为推动我市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的通知》(辽政发〔2015〕67号)等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改革和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智慧城市建设与制造业发展深度融合为突破口,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工程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重点扶持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数量众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扎实推动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完善产业价值链条,着力打造新的增长极,改造提升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全力将我市打造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先行区、全国创新改革的示范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树立典范。
  (二)总体思路。围绕“一大主题”,突出“两大动力”,推进“三个转变”,坚持“四个发展”,采取“五大策略”,打造“沈阳智造升级中国、沈阳品牌服务世界”的新形象,实现我市“制造强市”的战略目标。
  1.围绕“一大主题”。紧紧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这一主题,坚持把智能制造作为我市建设国际一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主攻方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不断提升智能化技术和服务发展水平,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实现我市制造业提档升级和结构优化。
  2.突出“两大动力”。一是改革引领。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依托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地位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活力和转型升级积极性。重点加快国资国企市场化改革步伐,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二是创新驱动。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主抓手,深化创新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坚持全面创新,探索网络协同开发新模式,提升企业技术、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水平,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工业发展动力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3.推进“三个转变”。一是推进“沈阳制造”向“沈阳创造”转变。不断完善产业创新环境,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提升沈阳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沈阳制造向沈阳创造转变。二是推进“沈阳产品”向“沈阳品牌”转变。充分发挥现有优势,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着力打造沈阳乃至中国制造品牌,实现沈阳制造业由产品销售到品牌运营的转变,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三是推进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引导制造企业向产品研发设计、售后服务、再制造等领域拓展,鼓励龙头企业为客户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工程总承包系统解决方案等高端服务,推进沈阳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4.坚持“四个发展”。一是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沈阳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和竞争力提升。加快推进沈阳“军转民”、“民参军”步伐,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提高军民资源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二是高端发展。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主攻方向,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着力在装备领域攻克一批高端技术,培育一批高端产品,打造一批高端品牌,形成引领和带动产业升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三是绿色发展。把绿色低碳作为推动沈阳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创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及生产方式,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发展以资源再利用和再制造为主的绿色经济,加快构建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强化监督检查,促进安全生产与沈阳制造同步协调发展。四是协同发展。深度融入“中国制造2025”、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战略,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统筹各园区、区县间的工业联动,加快工业转型发展。按照沈阳“一企一策”新模式,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依托,积极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促进大中小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协同发展。
  5.采取“五大策略”。一是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立足全球技术变革趋势和沈阳工业发展需求,统筹成立沈阳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创新体制机制,助力我市制造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加快建立以沈阳工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沈阳制造业创新网络。二是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重要作用和优势,整合各类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加快完善工业领域的宽带网络、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建设独立、完备、稳定、安全、绿色的高性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产业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建设现代产业园区。以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为契机,积极创新园区开发建设管理模式和对外开放合作模式,探索“沈阳制造”向中高端迈进的新途径,将园区打造成为我市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四是开展一批示范试点。以工业转型升级为契机,着力推进智能制造在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建筑、食品加工等领域的示范试点,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在石化、冶金、建材、轻纺等领域的示范试点,积极探索在民用航空、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高端装备等领域开展军民融合示范试点。五是培养一种工业文明精神。探索建立创新驱动、崇尚实业、重视工匠的体制机制,在全社会营造质量诚信氛围,在行业龙头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选拔一批标杆企业,率先进行探索与实践,着力培养新时期我市工业文明精神。
  (三)主要目标。
  1.近期目标(到2018年):立足现状、重点突破。“沈阳制造”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的前列。提升增量与优化存量并举,智能制造装备和民用航空领域获得快速发展,食品加工、汽车、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领域智能化升级成效显著,现代建筑、新材料、轨道交通等新兴领域取得突破,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制造业服务化加速推进,龙头企业与创新型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国企改革迈出新步伐;示范试点工作有序展开,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理念在重点企业得到有效贯彻。
  2.中期目标(到2020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沈阳制造”整体居于全国制造业一流水平,“制造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实现工业化。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装备产业取得新突破,优势产业不断做强,新兴产业占比大幅度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品牌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两化融合有序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重点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国企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军民融合深入开展,民营经济呈现新活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企业。
  3.远期目标(到2025年):系统改造、全面升级。“沈阳制造”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整体迈入“制造强市”行列。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装备成为我市制造业发展两大新的增长极,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成为支撑沈阳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制造业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创新成为我市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居全国前列,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二、积极推进创新改革,激发“沈阳制造”发展新活力
  (一)构建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需求,以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以组织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建设沈阳工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院重点围绕预先开展产业技术基础性研究、面向主导产业重点强化应用技术研发、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形成高效创新联合体等开展工作,打造我市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策源地、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和高端科技人才的聚集区。积极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对现有的企业技术中心进行全面升级。2017年,力争研究院基本建成,成立一批专业研究所,运行模式基本稳定,新型研发组织机制效用初步显现;到2020年,研究院运行不断完善,成为立足沈阳、服务辽宁、辐射东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业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牵头部门:市科技局、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外经贸局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二)完善制造业创新服务体系。重点扶持机器人、数控机床、IC装备、航空装备、燃气轮机等沈阳制造业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开放共享创新资源。支持组建沈阳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重点围绕IC装备、现代建筑、输变电、汽车及零部件、光电信息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公共研发、设计、标准、检验检测、专业培训和再教育等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国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企业,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学科和优势领域,加快发展一批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孵化服务体系,盘活政府存量资源,建设一批大型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牵头部门:市科技局、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服务业委、质监局、教育局、金融办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三)夯实制造业发展基础。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基础,针对重大工业产品发展需要,选择一批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为抓手,提出包括关键技术研究、产品设计、专用材料开发和产业化、先进工艺开发、公共试验平台建设、批量生产、应用示范与推广“一体化”的行动方案。在航空、电力、石化、通信等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充分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整合行业现有资源,加强外部合作,建立以行业骨干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支撑系统。在机械、轻工等产业集中度不高的行业,构建以企业研发机构为内部主导,科研机构、大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为外部支撑的产业技术创新支撑系统,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组织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做好行业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建立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和预警制度,为基础能力提升提供支撑服务。〔牵头部门:市科技局、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教育局、财政局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中心,以投资少、见效快、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产品创新开发与推广应用、提升质量、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智能化改造、军民融合等方面,通过不断采用和推广节能、降耗、环保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鼓励企业对现有生产设施、装备、生产工艺条件进行改造,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增加有效投资。依托并发挥现有企业的存量资源,支持企业走内涵式发展的扩大再生产,增加以技术装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购置为主的项目投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由单纯设备更新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整体改造转变,由单纯的生产制造环节改造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领域全流程智能化转型升级改造转变,由单个企业的改造向整个产业链的配套改造转变。〔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五)重点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不断扩大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产业配套对接,进一步加强财税支持力度,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升级改造和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加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中介服务组织等的支持,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能力。加强大中小企业产业配套对接,提升企业间协作配套水平,促进形成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六)提升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重大战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总体部署,找准我市定位。以电力装备、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压缩机、矿山、建材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装备产品为依托,支持企业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共建工业园区,积极探索“走出去”战略从“产品出口”向“装备出口”、“产品+服务”出口转变的新路径。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并进一步优化体制环境,引导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并购等提供有效的融资支持。整合和利用企业驻海外办事机构资源,充分利用好现有企业涉外工作平台,拓宽企业信息交流渠道,增大企业对外贸易机会。关注国际展会经济,寻找商业机会。促进更多工业企业“走出去”,促进企业从“单打独斗”出口向拓展多元化市场、战略协同出口转变,推动产业有序“走出去”和集聚式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分工。努力构建产品出口、对外投资和装备产能出口“三位一体”协同“走出去”的新格局。〔牵头部门:市外经贸局;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七)营造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以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IC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为突破点,搭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全社会的创新资源,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建立创新创业空间和创新创业基地,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落实创新型小微企业税费优惠政策,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搭建互联网平台,众筹资金解决企业初创期和科技创新人员的资金需求。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激励制度,同时鼓励支持企业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发挥技术人才优势,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营造政府大力支持、公众积极热情参与、社会各类要素更聚集更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新环境,鼓励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造、注重开放、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三、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打造“沈阳制造”竞争新优势
  (一)聚焦发展智慧产业和智能化产品。搭建以沈阳大数据运营公司、智慧城市研究院、大数据产业联盟、大数据产业基金、大数据交易中心共同支撑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形成数据资源、数据技术、数据应用一体化的大数据产业链。加快发展与大数据产业紧密相关的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及行业软件等智慧产业,以大数据产业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推动工业产品和装备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开发和应用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成套装备,突破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增材制造设备等关键装置和部件。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在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中发展服务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终端、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类智能产品,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大数据局;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二)推进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改造。以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以标准体系建设和大数据采集应用为推进突破口,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人才流,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和销售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动研发设计与生产协同,应用图形化建模、快速成型与虚拟仿真等智能化设计系统,开展众包设计与定制服务,建立及时响应、持续改进、全流程创新的研发设计体系。重点在化工、建材、食品、冶金等流程制造领域,广泛推动生产数据集成化、生产过程可视化、企业管理精细化和客户需求定制化等智能管控手段,大力推动互联工厂建设;在机械、汽车、轻工及电子信息产业等离散制造领域,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推广生产线智能改造、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等应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积极参与智能制造技术标准的制定,协同推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产业化,打造开放有序、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三)搭建跨区域协同生产网络。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概念创意、研发测试、系统设计、关键零部件生产、产品组装、系统集成、供应链管理、品牌经营、互联网营销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细化分解,搭建符合各地区特点的跨区域协同生产网络。鼓励企业调整组织边界,优化企业之间及企业与用户的关系,创新生产组织模式,实现企业的流程管理,节约实施成本和流程维护与改善的成本,推动制造企业以云制造、集成式制造、生产外包等方式转型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众创众包设计平台,推行模块化设计,与代工企业加强合作,成为OEM委托方在全球配置制造资源。〔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市科技局、外经贸局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四)引导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进一步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作用,以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满足深层需求为重点,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向研发、设计、总集成、总承包、品牌营销和运营服务等产业链两端延伸,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逐步提高服务性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推动我市制造业企业以流程为基础和以产品为基础进行服务化转型,从产品制造商向制造服务商转变,为我市发展服务型经济打下坚实基础。以沈鼓集团、沈阳机床集团、远大集团、特变沈变公司等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形成示范效应,鼓励大中型骨干制造业企业将内置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发展,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延伸产业发展链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引擎。〔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国资委;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服务业委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五)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整合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创新生产性服务业模式,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加大生产性服务业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鼓励制造业外包非核心业务,强化产业链两端资源投入,推动产品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型。推动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系统进行集成,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和领域,推进电子商务集成创新,支持基础较好的企业牵头建设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产品信息发布、商品交易、融资等服务。进一步完善工业设计发展载体,鼓励工业企业剥离设计服务,推进中国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中心、沈阳创新设计中心、远大科技园、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培育发展研发设计、物流、检验检测、电子支付与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为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服务业委、工商局、科技局、地税局、国税局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六)强化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针对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制造革命,研发在线质量检测、故障诊断、质量问题追溯及处置的质量控制技术。充分发挥市场在质量提升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建立我市质量管理、标准制订、检验检测、计量检验、职业培训等公共服务体系,实行第三方信用评价,支持建立质量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和质量风险预警制度。按市场经济规则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完善产品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在制造企业中深入普及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质量诊断等先进管理模式和方法,继续推动市长质量奖开展。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推动质量管理小组、现场管理星级评价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示范推广。实施名牌战略,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软件和电子信息等行业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为重点,培育一批名牌产品。〔牵头部门:市质监局、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市工商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金融办、财政局、外经贸局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七)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产业集群。结合产业优势,构建以核心企业为轴心、价值链上的众多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使集群内的人才、资金、技术、设备有效自由流动。调整企业内部人才架构,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打通上升通道,增强对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合理调配物流体系,缩短产品研发生产周期,降低成本,通过协作生产网络,实现产业集群价值链上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加强国际合作,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进行合理的兼并重组,逐步增强龙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牵头部门:市外经贸局、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服务业委、金融办、工商局、国资委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四、聚焦实施“三大行动”,构建“沈阳制造”产业新体系
  (一)实施“两大新增长极打造行动”。
  1.智能制造装备。
  ——机器人。以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东北大学、沈阳博林特智能高科机器人公司等单位为依托,充分发挥沈阳制造业产业基础优势,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培育拓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市场,突破机器人相关的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航空、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工业机器人整机产品,继续巩固我市在军用、反恐防暴、水下作业、灾难救援等特种机器人领域已有优势,提前布局医疗、康复、助残、养老、家政服务等市场前景广阔的服务机器人。推进机器人+创新中心、辽宁省机器人与工业40研究所、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新松智慧产业园、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机器人学院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完善机器人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推动工业机器人形成集自主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领先产品及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高端数控机床。以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高精数控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电机产品及柔性加工中心、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等。推动i5智能数控机床在典型行业以及产业集聚的典型地区的产业化应用,通过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实现企业产品全新升级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与沈飞、黎明等企业的军民合作,发展航空结构件及发动机、航天薄壁件等典型零件制造领域的机床产品,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的高档数控机床加工设备和智能化数控系统,提供服务于稳定、高效运行的航空结构件加工制造的整体解决方案。重点开展数控机床配套用各种自动化机器人设计制造、智能化控制等技术的开发,研制用于数控机床的自动化成套装备。〔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增材制造。依托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汽车、生物医疗等行业领域的优势基础,聚焦工艺、材料、装备、软件等关键环节,推动成形材料、工艺和软件、3D打印设备等基础薄弱产业的突破发展,着力研究3D打印加工工艺、材料检测及材料分析、3D工业设计工具三维打印机专业设备等。瞄准产业前沿,重点发展激光近净成形3D打印技术、激光选域烧结3D打印技术和激光3D打印数据处理软件平台开发。依托高档数控机床产业优势,发展包括机械、日用品、军工设备等领域的智能数控3D打印机床。着力突破先进激光器核心功能部件、光机电协同控制等核心技术,初步形成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2.航空装备。
  依托沈飞民机公司及其与波音、庞巴迪等的合作项目,重点推进干支线飞机整机装配和关键装备的研发及生产,建设整机装配线,加强干支线飞机大型结构件制造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依托飞机总装项目和沈阳民用航空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航空零部件、航空材料、航电、机电系统的本地配套水平。以国产大飞机项目为契机,大力推进国家大飞机和军用飞机的发动机研制任务,做好发动机重点部件的研制和产业化,为商飞发动机公司提供各类重点部件产品。以省通航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托,坚持以通用飞机制造为核心,拓展通航上下游产业链。通过参股通航产业融资引导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向通航产业集聚,以企业化方式实现对通航全产业链缺位元素的开发和完善,推进通用机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通航飞行器研发、零部件和关键系统配套、发动机制造、总装制造、试飞适航等,促进通航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无人机设计与制造,推动无人机在航拍、农业植保等领域的深入应用。以南航A320系列飞机维修基地项目为依托,重点发展以飞机改装、维修、定检和零部件支援为主的航空维修服务。〔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二)实施“四大优势领域提升行动”。
  3.新一代信息技术。
  ——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及产品。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基础通信设备、智能制造控制系统、新型工业传感器、制造物联设备、仪器仪表和检测设备、制造信息安全保障产品。壮大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备制造和技术服务产业规模,开发满足规模覆盖应用的安全高速宽带接入与控制设备。重点支持RFID设备、智能IC卡和新型传感器等工业互联网用设备和技术。着重开发车载信息系统、导航和定位系统、车身电子控制器件、单元和系统以及车联网产品等,争取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继续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壮大产业规模,形成完善产业链,推动网络化、智能化数控系统的开发。着重发展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信号系统、综合监控系统、通信系统等,形成轨道交通电子产业核心竞争力。扶持云狐、晨讯、泰蒙等企业发展,扩大移动终端设备及产品规模。〔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IC设备)。以中科仪、拓荆、芯源、中科博微等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装备和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装备方面继续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强现有成果的产业化,实现横向涵盖PECVD、匀胶显影、机械手、真空干泵、SOI等整机设备、子系统、功能部件、核心零件等各部分;纵向囊括从孵化、研发、成果转化、成果应用到产业等各环节的产业化体系,大力提高现有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开发新型集成电路装备产品,打造集成电路整机及核心部件的产业化基地。择机发展集成电路制造,通过国际国内合作,引进8英寸及以上集成电路生产线。着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依托我市雄厚的装备制造基础和企业,鼓励企业开发工业控制、“互联网+”等产业相关芯片。〔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工业软件。重点推动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云端”+“终端”工业大数据平台应用。针对工业企业在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中的实际需求,重点支持面向工业装备、汽车电子、智能终端、数字医疗等领域,发展嵌入式软件系统,提高产品智能化程度;面向工业企业研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引导企业应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软件。在装备制造领域,支持设计制造需求对接、设计过程支撑、供应链交易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工业企业互联网化。〔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4.电力装备。
  ——发电装备。依托沈鼓集团等龙头企业,集中优势技术力量加快核电主泵研制。完成CAP1400样机研制及测试,实现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轴封型反应堆冷却剂泵的样机研制和试验。推动核电装备走出去,抢占国际核工业市场。大力推进重型燃气轮机发展,依托606所、黎明公司等重点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航空发动机技术改造燃气轮机技术研发,重点研制最先进的G、H级重型燃气轮机发电装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逐步扩大与电力企业的合作,提高燃气轮机产品的质量。〔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输变电装备。以特变电工沈变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强化在传统高端输变电装备领域的优势地位,重点研制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大力促进提高产品竞争力、高容量、低消耗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加快智能电网用输变电设备发展,提升产品的自动化水平和节能水平,适应配网智能化要求。围绕变压器主业传统优势,开发智能电网技术。推进大规模电网储能和配网相关技术储备和产品研发。围绕智能电网开发系列节能产品。从单机装备向整个输变电产业链延伸,提高国际总承包的集成成套能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5.汽车。
  以大东、铁西两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为载体,以宝马、华晨、通用等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整车生产规模。加大招商力度,重点引进本地目前尚属空白的各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鼓励本地企业突破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提升汽车零部件整体水平,完善汽车配套产业体系,实现整车与零部件配套产业协同发展。主动运用智能制造和“互联网+”思维,加强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以汽车智能化、新能源汽车和车联网技术等为发展方向,充分运用大数据管理和云计算等现代化手段,以华晨宝马新工厂为样板,逐步在行业内推广智能化工厂,实现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制造和产品的全面升级。以华晨宝马、华晨汽车、沈阳五洲龙、沈阳华龙及东软集团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进行驾驶辅助系统、短时自动驾驶智能汽车、互联网汽车、纯电驱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完善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品门类,形成集研发、制造、试验、示范运行和服务于一体的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6.机械装备。
  ——通用装备。坚持能源绿色、低碳、智能发展的战略方向,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掌握大型石化、煤炭深加工关键设备、天然气长输管线关键设备、LNG关键设备等重大通用装备关键技术。依托沈鼓集团,重点研发世界级新产品系列,重点引进石化泵、汽轮机、高端齿轮箱、高压小流量压缩机等国际先进技术,研制大型空分装置,并购整合相关企业,发展螺杆压缩机、阀门、气化炉等新兴业务,实现生产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重矿装备。依托北方重工集团、三一重装集团等骨干企业,以现有的工程成套技术为基础支撑,加快成套装备的研制力度,提升成套装备的技术水平,逐步向产品制造与增值服务相融合,为工程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由单机供应商向成套设备供应商和工程服务商的转变,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矿机械和成套装备研制基地。重点发展煤巷掘锚一体化掘进机、薄煤层综采成套设备、大型露天矿用轮斗挖掘机、半移动式破碎站等装备;重点发展页岩气开采高压压裂成套装备并国产化,智能强力破岩掘进成套设备,自行式高空作业平台以及道路筑养护机械等工程机械。〔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节能环保装备。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重点突破固废处理、烟气脱硫脱硝等环保装备关键技术。在固体废物处理装备方面,加快研发大型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成套设备,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成套装备的应用推广;在烟气脱硫脱硝方面,加快推进氧化脱硫脱硝一体化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工业化试验,逐步向钢铁、建材、火电、石化、有色等产业应用推广;在资源综合利用装备方面,大力研发建筑垃圾再利用、废钢处理回收利用成套设备。〔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食品加工装备。大力发展谷物及油料智能化、自动化加工成套设备,果蔬高效低损清洁、多规格切制(分)等分级、自动化功能包装等设备,肉制品、水产品自动化分割、剥制等设备,禽蛋高通量检测及分级包装设备,乳品品质无损检测、高速无菌灌装等设备,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绿色多元化利用设备。支持粮油、畜禽、乳品等加工企业采用先进农产品加工装备,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三)实施“四大新兴领域培育行动”。
  7.现代建筑产业及专用设备。加快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建设,坚持核心园区与特色园区错位发展相结合,形成以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为综合性核心园区,以法库陶瓷产业园、浑南现代建筑产业园和沈北亚泰现代建筑产业基地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共同协调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逐步形成从装备制造到建筑生产、再到家居装修的现代建筑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建设、设计、施工、生产、监理企业向现代建筑产业化方向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一体化总承包能力的企业集团或联盟。不断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完善设计、生产、施工、管理、验收、运营等环节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钢结构、木结构建筑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为载体,实施“互联网+现代建筑”战略,建立适应市场化发展的现代建筑产业工程建设模式。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在政府投资的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公共设施、轨道交通、城市综合管廊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中采用产业化方式建设,在我市行政区域内(除新民市、辽中区、康平县、法库县以外)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全面推行产业化方式建设,并在土地出让、建设审批环节中明确和落实相关要求。同时,推动我市建筑产业化技术产品在新城新市镇、沈阳经济区城市的推广应用。〔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8.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以中车沈阳公司、沈阳铁路信号公司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为依托,做强做优铁路货车新造和修理市场,研发新产品、拓展新类型,重点发展大轴重货车、160—200km/h快捷货物列车、货运动车组技术等货车整机产品及关键技术;积极研究高速动车组、铁路机车、客车、城轨、地铁以及160—200km/h快捷货车制动盘、单元制动缸、制动钳夹、闸调器等基础制动系统关键部件;发展高铁和普通客货列车调度指挥系统、列车自动闭塞系统、机车车载信号装备等关键技术及产品;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推动轻轨、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的调度指挥系统、信号系统及各类车载系统的研发进程和产业化建设。〔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9.新材料。依托本市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组建以应用为导向、以产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研究院所为支撑的“产学研用”差异性创新联合体,进行协同创新,加强新材料研发与先进制造紧密结合。加快推动沈阳化学工业园转型升级,重点发展高性能工程塑料、特种橡胶材料、新型催化剂材料、有机颜料、功能涂料与水性涂料等化工新材料。加快建设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形成东北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主体的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着重发展轻量化材料、节能环保型高性能耐热耐腐蚀材料及特种合金材料等高端黑色深加工业;提升铜、钛、镍、镁、铝、锌、铅等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精深加工业整体实力和规模;加快培育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贵金属材料、高性能精密合金、难熔合金制品等先进金属类功能材料加工业。〔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10.生物制药及数字医疗。
  ——生物制药。聚焦生物医药产业中高端领域,结合世界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趋势和人类疾病谱变化,加强基础研究和产学研研究。依托东药集团、三生制药、成大生物、诺康生物、依生生物、美加生物等企业,优先发展治疗性基因工程药品、单克隆抗体和疫苗等产品;鼓励企业开发用于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治疗的重组蛋白质多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核酸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推动企业开展关键技术和质量标准升级,巩固并提高现有品种的优势地位;通过实施上述举措,做大做强我市生物制药产业。〔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数字医疗。依托东软集团、东软医疗系统、东软飞利浦医疗设备等企业重点发展128层螺旋CT、核磁共振、彩超、激光成像、PET、分子诊断、微生物自动化检测系统、高通量临床检验等诊断设备。依托骨干企业和飞利浦医疗产品沈阳创新中心、中科院基因研究所等研发机构,重点发展手术机器人、生化仪器、大型重离子/质子肿瘤治疗设备、术中影像设备、图像引导放疗设备、激光仪器、传染性疾病防控仪器、临床监护等先进治疗仪器设备。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可穿戴、便携式的个人健康监测设备,远程诊断治疗设备,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等新型数字医疗设备。同时,加强图像通信、影像采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发展医疗信息管理软件及系统、公共卫生防控系统等。提供放射影像、常规检查、放疗与核医学等领域的全面数字医疗解决方案,形成集研发、设计和制造于一体的数字医疗设备产业化基地。〔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五、推进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1.建立健全咨询和考核机制。市政府要设立沈阳市“中国制造2025”专家咨询委员会,协助审议产业政策、重点项目和规划。负责建立完善相关统计制度、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开展阶段性检查与效果评估,根据实施进展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督考办〕
  2.建立部、省、市协调机制。加强与国家部委、省厅的沟通联系,紧密对接国家有关部委、省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相关工作,及时跟踪政策变化,抓住设立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契机,力争各项先行先试改革措施在沈布点,争取项目、资金、土地、税收、人才、金融政策等方面的更大支持。〔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地税局、国税局、规划国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金融办〕
  (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1.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简政放权,落实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申报审批手续,精简商事登记审批事项,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探索重大项目“并联办理”审批手续新模式。转变单纯以规模和增长速度评定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政绩考核方式,探索建立以提质增效升级为重点的制造业发展评价考核体系。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网络行政服务体系,再造政府组织架构和流程,主动适应未来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政务服务的要求,促进行政服务模式转变。〔牵头部门:市编委办、政务服务办;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2.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推进国资管理机制由资产处置管理向资本价值管理转变,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国有企业“三重一大”自主决策制度执行力。促成国家、省、市、企业共同出资,解决国有企业非生产性负担。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各类资本参与企业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支持国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扩展企业发展空间。支持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员工持股试点,激发企业骨干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牵头部门:市国资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3.创新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园区先进管理模式,创新园区管理体制。配合简政放权体制改革,以“一区多园,一园多址、一址多产”为方向,整合现有多园多址资源,简化行政区划层级,扩大企业自主选择范围,提高园区资源调配能力。承接上级行政资源转移,扩大园区行政服务权限,强化园区自主决策力度,提高行政服务执行效率,在项目申报、财税支持、人才激励、招商引资等领域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服务。以中德产业园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示范,逐步向全市产业园区推广。〔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铁西区政府;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4.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扩大军工开放、推进军民资源共享、促进军民用技术转化和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建立军地合作机制,依托高端装备制造和精密加工优势,加强军工生产本地化配套能力建设,加快军工资质审核,支持零部件生产外包,支持重点企业参与军品产能合作共建。发挥军工企业和科研机构技术优势,支持民用技术转化,重点围绕通用航空、能源动力产业,加快产业链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在通用航空、机器人、数控机床、重型装备等重点领域开展军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形成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和体系。〔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民政局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三)加强各类要素保障。
  1.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为重点产业项目投资建设审批开辟绿色通道,在土地规划、环境评估等环节给予优先安排,保障重大项目用地。探索建立工业用地供应服务平台,建立工业用地供应信息公开共享机制,建立存量工业用地及闲置厂房流转机制,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企业集约节约用地,对现有工业项目不改变用途前提下提高利用率和新建工业项目建筑容积率超过国家、省、市规定容积率部分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牵头部门:市规划国土局;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环保局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2.加快人才引进和培育。以“盛京人才”战略为龙头,以专家选拔培养项目为抓手,结合国家“千百万人”工程,为吸引和培养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各层次人才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研究制定沈阳“2025”产业人才开发目录,加大优秀企业家群体、技术领军人物、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健全和完善我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新时期“学徒制”培养模式,建设一批校企合作的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落实科研、创业、重大项目资助及相关奖励政策,运用技术入股、期权、股权、分红等激励手段,健全经营管理、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引导高层次人才向企业集聚。鼓励在沈高校、科研院所增设科技成果转化岗位,允许拥有科技成果的教师和科技人员在一定期限内离开原岗位专职创办企业。〔牵头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3.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统筹现有产业发展资金,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扶持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调节作用,引入社会资本,转变支持方式,以股权投资为重点,支持“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建设发展,确保“制造强市”建设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增加工业投入占地方财政的比重,提升地方财政的投入产出效益。充分利用国家现行税收减免政策,贯彻落实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关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国产设备首购首用等优惠政策。继续落实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制度,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局、地税局、国税局;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4.加强金融配套支撑。围绕破解工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在全面深化国家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区域产业金融改革和开放创新,拓宽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管道,促进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支撑产业升级能力。鼓励设立民营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法人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发起或联合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促进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机构规范发展;组建装备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等大型基金,鼓励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基金、种子基金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新设股份制科技银行,开展投贷联动融资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我市装备制造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利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地方股权交易市场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与资本市场的衔接能力;利用现有交易平台,开展工业数据、工业原料和碳排放交易;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培育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设立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征信机构,发展征信市场,建立淘汰、惩戒机制,构建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安全通道”。〔牵头部门:市金融办、财政局、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政府〕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营造开放的市场环境。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消除社会资本进入相关重点领域的隐性壁垒,强调扶持政策普惠性,鼓励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全面推行依法行政,推进综合立法执法改革,开展涉及创新的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工作,改革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市场监督指导。〔牵头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外经贸局;配合部门:市法制办、科技局、工商局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2.加强政企合作交流。加强产业政策宣传力度,建设网络化的中介咨询服务平台,开展技术、信息、管理、投融资及政策等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建立政企交流机制,依托相关行业协会、联盟等组织,定期召开政企座谈会,及时掌握产业动态和工作执行情况,提高政府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进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牵头部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配合部门: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各区、县(市)政府〕
  附件:1.2020年和2025年沈阳市制造业发展主要指标
     2.相关重点方向和路径
     3.沈阳市“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发展路线图
 
附件1
 
2020年和2025年沈阳市制造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创新 
指标
规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2 1.68
规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0.56 1.3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比重(%) 47.05 51.16
结构 
优化
规上制造业增加值率(%) 25.5 26.5
规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 6以上 6以上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52 55
技术改造投入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50 60
两化 
融合
宽带普及率(%) 75 85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72 85
关键工序制造装备数控化率(%) 60 65
绿色 
发展
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相对2015年下降(%) 10 18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相对2015年下降(%) 16 6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60 80
 
附件2
 
相关重点方向和路径

沈阳建设国家和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重点方向和路径
重点方向 推进路径 目标
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 依托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新松公司等单位在沈阳建设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创新中心);从省市层面积极为创新研究院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辽宁省和沈阳市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争取列为军民融合试点示范重点项目;鼓励创新研究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力争成为首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基地
高档数控机床及高速精密化技术 依托沈阳机床、中科院计算所等现有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组建沈阳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争取列为军民融合试点示范项目;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网络。 建设成为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国内领先、全球一流的数控机床技术研发基地
重大装备及关键技术 依托沈鼓集团、北方重工、中航工业黎明等现有的风机、压缩机、矿山机械、燃气轮机等重大装备及技术研发机构和试验平台,联合东北大学、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机构组建沈阳重大装备及技术创新中心;争取列为军民融合试点示范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地方资金和政策支持;立足现有研究平台,整合全球资源,开展重大装备重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建设成为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国内领先、全球一流的重大装备技术研发基地
核电装备及关键技术 以沈鼓集团发起的“辽宁省核电装备产业联盟”单位为基础,进一步联合特变电工沈变、东北大学等机构,组建沈阳核电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争取列为军民融合试点示范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地方资金和政策支持;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形成协同高效的创新网络。 建设成为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国内领先、全球一流的核电装备及技术研发基地
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及技术 依托特变电工沈变现有的国家级变压器技术中心、国家工程试验室,联合沈阳变压器研究所、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等机构组建沈阳变压器技术创新中心;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立足特变电工沈变现有的海外研发资源,加强与乌克兰扎布罗热变压器研究所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合作,形成协同高效的全球创新网络。 建设成为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全球领先的变压器技术研发基地
智能与新能源汽车 依托华晨宝马、华晨汽车、沈阳五洲龙、沈阳华龙等汽车骨干企业,联合东软集团、沈阳建筑大学、辽宁凯信新能源公司、沈阳工业大学等机构,组建沈阳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开展驾驶辅助系统、自动架驶汽车、互联网汽车、纯电驱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智能与新能源关键零部件等产品的研发;积极争取国家和辽宁省产业转型升级及新能源汽车资金和政策扶持;加强与博士、特斯拉、三菱、宝马等全球智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先品牌合作,构建全球协同创新网络。 建设成为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国内领先、全球一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基地
飞机制造及设计 利用“中航工业-波音制造创新中心”落户沈阳的契机,依托沈飞民机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借助沈阳民用航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研发机构和力量,组建沈阳民用飞机制造创新中心;争取列为军民融合试点示范重点项目,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军民共建;进一步强化与中航工业、中国商飞、波音公司、空客公司、庞巴迪公司等机构在创新领域的合作,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建设成为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国内领先、全球一流的民用飞机研发基地
IC装备及关键技术 依托沈阳IC装备产业园,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七研究所、沈阳拓荆、沈阳科仪、沈阳芯源、沈阳富创、沈阳自动化所等机构和企业组建沈阳IC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地方财政加大扶持力度;利用互联网,建设面向全球的IC装备技术研发平台,形成协同创新网络。  
数字医疗设备及关键技术 依托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东软飞利浦有限公司等,借助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软件架构实验室、医学影像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联合东北大学、自动化所等机构,组建沈阳数字医疗技术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扶持力度,构建面向全球的协同创新网络。 建设成为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全球领先的数字医疗设备及技术研发基地
工业软件 依托东软集团、东网科技、荣科科技、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沈阳计算所等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借助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软件架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组建沈阳工业软件研发中心;加大地方财政扶持力度,建立面向全球的工业软件研发网络平台。 建设成为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国内领先的工业软件研发与应用基地
新材料 依托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联合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沈阳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校和企业共同组建开放式沈阳新材料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和辽宁省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扶持力度;整合国际国内新材料研究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强化新材料技术和产品研发及产业化;设立支持创新研发引导基金,扶持新材料产业研发项目。 建设成为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国内领先、全球一流的新材料研发基地
节能环保绿色建筑技术 依托中辰钢构钢结构研发检测公共服务中心、省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省钢结构工程技术中心,联合辽宁省(沈阳)现代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相关政策支持,构建面向全球的协同创新网路。 建设成为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国内领先的绿色建筑技术研发基地

沈阳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点方向和路径
重点方向 推进路径 目标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成立沈阳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面向沈阳全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重点扶持远大集团科技园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鼓励以产业创新联盟或产业园为载体建设重点领域技术成果转化平台。统筹规划沈阳现有孵化基地(器)服务功能,以国际软件园等国家级企业孵化器为核心,进行改造和提升,增强服务功能。 建成1家区域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扶持5家科技园或产业园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检验检测和工程试验服务平台 重点扶持沈鼓集团、沈阳机床、新松、远大集团、北方重工、中化集团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以及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自动化所、金属所等一批龙头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现有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以产业创新联盟为纽带,为开放共享为原则,打造一批行业检验检测和工程实验平台。 建设3-5家区域性检验检测和工程试验公共服务平台;15家沈阳市检验检测和工程试验公共服务平台。
设计服务
平台
依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沈阳创新设计服务中心、沈阳梵天工业设计公司等专业设计机构以及沈阳远大科技园等研发设计园区的基础和资源,加快建设“中国(沈阳)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中心;搭建全球装备制造业设计网络平台,汇聚全球顶级设计人才,为沈阳装备制造业服务;加强与国际顶级工业设计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面向全球开展设计服务。 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工业设计基地和高端设计人才汇聚地。
信息服务
平台
打造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依托东网科技超云平台、中科院沈阳计算所、格微软件等各类优势资源,整合大型工业企业数据资源,打造基于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服务中小企业的智慧平台,促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打造电商服务平台,建设电子认证、电子支付、信用、标准和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 建成1家区域性的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扶持建立5-7家产业园区数据服务平台,建成较为完善的电商服务体系。
金融服务
平台
大力发展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强化企业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为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份转让平台。 建成1家区域性技术交易平台;扶持建立3-5家产业园区技术产权交易平台。
 
沈阳制造业基础能力提升的重点方向和路径
重点方向 推进路径 目标
基础
零部件
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控制器、减速器;高速高精高响应伺服驱动系统和控制器;液压、涡壳循环泵大型行星传动装置;硅基智能传感器;新型传感器芯片。 1、围绕基础领域的关键零部件、核心材料和重点工艺,沈阳市政府组织设立研究课题,拨付专项资金,由相关企业承接项目,签订承接协议;
2、以产业创新联盟或行业协会为桥梁,建立起企业与高校、研究所的有效联动机制,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的前瞻性基础研究;
3、制定严格的项目管理流程和准则,项目开展过程中,政府须定期组织现场检查,实地了解项目进展情况。项目验收时,要重点以下游相关企业的用户使用报告为依据;
4、在产业化过程中,政府应给予专门的资金扶持,促进企业尽快将新产品量产;
5、积极争取工业强基工程等国家专项资金以及辽宁省相关专项资金支持;
6、有计划的重点培养组建产值过亿的龙头企业,扶植支持上市企业,完善、组建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产业基地;
7、引导本地主机企业与配套企业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通过股权和资本渗透以及鼓励主机企业自建基础件配套企业等措施,加大主机企业对产业链上相关产品的技术融合与整合。
力争到2017年年底,掌握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水平基础技术和工艺研发平台和研发体系;
到2020年,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实现部分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批量生产;
到2025年,上述领域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基本能够满足该领域国内企业国产化发展的需求。
基础材料 微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关键化工新材料;绿色建材新材料;高纯有色及稀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
基础工艺 精密及超精密加工工艺;电子领域制造工艺;轻量化材料成形制造工艺;金属增材制造工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石化流程基础工艺。
 
沈阳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的重点方向和路径
重点方向 推进路径 目标
促进工业品质量提升 围绕影响和制约重点工业品质量升级的薄弱环节,加强研发设计手段、工艺流程、工艺装备、检验检测手段等改造;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 质量品牌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工业品质量和自主品牌数量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推进工业节能技术 以提升能效为核心,在冶金、石化、建材、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推广应用关键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低碳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加强新工艺、新装备在高耗能行业的应用。 促进沈阳工业节约、清洁、循环、低碳发展。
推动企业信息化改造 围绕装备、医药、食品加工、现代建筑等重点行业,加快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及综合集成,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两化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巩固沈阳市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成果,推动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军民融合发展 依托沈阳航空产业优势,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重点推进浑南中航工业航空产业园、沈北新区航空城、法库通航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以沈飞、黎明、601所、606所等军工企业和院所为依托,围绕军民结合关键环节,支持军工技术在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重点推进以601所为主体的沈阳市增材制造创新产业基地建设。围绕完善实力民企产品产业链配套,推动民用高技术在军工领域的应用,重点支持和推进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地方优势民企承接军工扩散。 推进军民融合步伐,促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提高军民资源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
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和产业化 以沈阳机床、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新松机器人、中科院沈阳计算所、特变沈变公司、沈鼓集团、北方重工、沈飞、沈阳芯源、东软等企业为依托,加快推进数控机床、机器人、电力装备、机械装备、民航装备、集成电路装备、数字医疗设备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智能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在电子信息、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建筑等行业的示范应用。 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树立智能制造标杆典型。

沈阳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重点方向和路径
重点方向 推进路径 目标
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对获得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认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加快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检验检测平台的建设与改造升级;推动沈鼓、机床等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研发和检验检测设备,促进大型仪器的共享;加大对咨询、产权交易、行业协会等专业服务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支持,尤其要充分发挥沈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作用,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为区域和行业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技术创新、质量检测、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员培训、设备共享、融资担保等服务。
加大财税支持 加大沈阳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向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倾斜力度,重点对创新型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装备的技术改造,以及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品牌获得给予支持;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给予支持;落实和完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 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的专业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培育发展一批特色化经营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产业配套对接 结合沈阳市国企改革,按照公平协作、互利互惠的原则,鼓励创新型中小企业与沈飞、沈鼓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和资本链,为配套或协作中小企业提供管理、人才、资金等形式的支持,加快提升企业间协作配套水平;组织多种形式的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产需对接活动。 促进中小企业围绕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或特色专业市场,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产业集群,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中小企业技改升级 支持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水平,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创建自主品牌。 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实力和发展水平。
 
沈阳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和层次的重点方向和路径
重点方向 推进路径 目标
积极搭建沈阳与世界产业合作对接的平台 1.抓住国家支持中德共建装备制造业园区的契机,扩大面向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合作,搭建企业协会、中介为主的招商平台,建设高水准的中德产业合作示范区,助推高端装备发展;
2.积极对接“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等,开展“全球经济领袖沈阳行活动”,邀请部分世界五百强企业领导人、著名经济学家等到沈阳开展讲座、洽谈项目合作等,构建沈阳与世界经济深入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3.重点引进全球500强企业研发中心等产业链高端环节来沈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中心。
逐步建立与重点国家或地区产能合作机制与合作平台,引进一批全球500强企业研发机构。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群体和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1.实施企业家国际化培育工程,强化企业家国际化管理培训,提升企业国际化运营能力。
2.搭建与国外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平台和机制,培养一批懂外语、懂规则、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3.与德国、日本等国家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借助发达国家成熟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源提升沈阳技术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每年培训50名企业家、150名复合型国际经营管理人才,以及若干技术技能人才。
鼓励优势产能和装备“走出去” 1.支持远大、特变沈变公司、北方重工等企业建设境外产业园和科研中心、海外建厂、并购海外科技企业、对外工程承包等“走出去”项目;
2.建立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跟进、政府助推的“走出去”新模式;
3.深入与央企对接,与央企高层定期互动交流,推动重点装备企业加入“走出去”国家队;
4.注重整合国家级和省级出口基地的公共平台资源,完善出口基地产业链和配套体系,逐步形成集聚效应,使基地产业规模转化为出口规模;
5.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供法律、咨询、金融等专业机构的智囊团服务水平。
推动一批重点产能合作项目取得明显进展,鼓励我市企业在境外建设产能合作示范基地,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明显提升对沈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效果明显提升。
 
沈阳营造创新创业市场环境的重点方向和路径
重点方向 推进路径 目标
支持科技园孵化器、创业基地建设 1.改建、扩建、新建科技园孵化器、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等,对现有场地、公共设施改造,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购置必要的设备、管理软件等,给予资金补贴和支持;
2.以东北大学为依托,实施政校合作,打造具有特色的创新工场;
3.依托大学科技城,以沈阳材料国家实验室为核心,建设国家级创业基地;
4.以机器人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建设机器人创业基地;
5.以国家级中德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建设铁西高端装备制造业创业基地;
6.以铁西机床、大东汽车零配件、法库陶瓷、康平塑编等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完善服务功能,支持小微企业创业。
建设10家左右国家级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00家省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40个中小微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成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加强知识
产权保护
1.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技术标准的制订,力争将技术创新、发明专利与标准化制订相结合,从而为本地企业产品独占市场创造条件;
2.完善网络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对在线创意、研发成果的知识产业执法体系;
3.完善知识产权环境,研究制定在线创意、研发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
4.进一步完善公共交易平台功能,推进知识产权转让和技术转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知识产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培育创新文化创业精神 1.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强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使创新创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
2.在沈阳本地中学和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培养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注重学生创业意识和创造型人格的培养,帮助学生构建创业型的知识结构;
3.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促进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市场化发展,通过宣传教育,宣传讲诚信的典型,曝光不讲诚信的“黑名单”,进一步强化市场主体的现代诚信观念。
形成诚实守信的经营环境,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沈阳发展智慧产业、智能产品的重点方向和路径
重点方向 推进路径 目标
智慧产业 1.重点支持东网科技和辽宁移动在铁西区构建工业大数据中心,深度挖掘大数据商业价值,发展工业互联网业务,为发展智能制造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撑;
2.发挥东软集团、东网科技、荣科科技、中科院自动化所、计算所等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集中研发多源数据采集、海量数据存储、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挖掘、数据整合与管理、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安全等关键技术;
3.充分发挥本地软件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的传统行业解决方案优势,推动研发面向汽车电子、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重点行业大数据解决方案;
4.开展以沈阳机床集团、沈鼓集团、北方重工、东北制药为代表的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
5.支持东软等软件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数据分析挖掘服务、技术外包服务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以及数据租售、分析预测、决策支持等服务;
6.成立大数据产业和应用联盟,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联合特色鲜明、灵活高效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共同构建以数据为核心资源的涵盖研发、加工、采集、存储、商业化应用及衍生服务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
7.依托沈阳君盾物联网产业园等重点园区,以德信(云狐)、怡亚通、晨讯等企业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制造与物联网企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推动传感器/节点/网关、RFID、二维条码等核心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将沈阳打造成为东北地区的数据资源汇聚地、数据服务能力中枢和数据产业领先区域,加快以大数据为核心和先导,培育新业态,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优化创新创意环境,带动沈阳经济区“一核、7副、10星”区域协同发展。
智能化装备和产品 1.依托新松、沈阳机床集团、沈鼓集团、远大、北方重工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智能一体化成套设备;
2.围绕3D打印和激光制造的核心环节,培育一批具有技术优势的创新型企业,重点发展大功率压缩机等智能化程度较高的产品,满足各种工程需求;
3.依托华晨宝马、华晨汽车、沈阳五洲龙等汽车制造企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体系改造,支持企业发展新型智能汽车;
4.依托浑南区、沈北新区等高新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在引进国内外优秀企业和培育本土领先企业双轮驱动下,不断提升服务机器人、智能终端、智能家电和可穿戴设备的设计研发和市场推广能力,抢占智慧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空间;
5.提高智能终端的制造工艺和产量,保证制造的良品率,提升出货量;
6.以仪表院、友联电子、中科奥维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传感器、智能IC卡、工业无线控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电子产品,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突破一批标志性的智能化高端装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部分装备和产品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
 
沈阳推进智能化改造的重点方向和路径
重点方向 推进路径 目标
装备制造 重点开展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和产品试点示范,在沈阳冶金机械、远大、沈阳机床等龙头企业,围绕企业的设计研发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市场营销网络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等关键环节实施信息化项目建设典型示范。推进机床集团智能机床试点示范、特变沈变公司输变电智能装备制造及云服务基地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 2017年,全市重点行业基本广泛推进智能化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实施20个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和30个“工厂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在重点行业创建若干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样板。
到2020年,突破和掌握一批智能制造技术和产品,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装备和服务领域骨干企业,全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取得明显进展,争创全国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城市。
到2025年,全市重点领域主要企业智能化改造基本完成,企业运营效率和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
汽车产业 以“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为目标,推进离散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加强汽车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的同时,建立以全球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完善电子商务系统,开展以智能分析为重点的营销服务体系,完善汽车产业集群信息平台,整合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集群竞争优势。推进华晨集团中华及金杯工厂智能化技术改造、延锋江森公司信息化集成应用等项目建设,实现汽车产业上下游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
航空产业 重点开展“数字化车间”和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全三维、数字化研发制造模式,推进沈飞集团实施信息化综合集成、飞机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研究中心以及数字化车间、智能装配等项目,提高航空制造智能化水平。
电子信息 大力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创新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模式。重点推进东软医疗基于MRO技术的智能化医学影像设备试点示范、亨通公司智能化工厂建设等项目,在新型智能终端、无线通信模块和数字医疗设备等重点领域实现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应用,打造新型自动化生产线和信息化平台。
食品加工 重点开展以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试点示范,鼓励企业采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加快食品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建立集信息、标识、数据共享、网络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提升企业质量安全与清洁生产控制能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种养殖、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应用。
医药化工 开展以智能工厂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试点示范,重点实施“设备换人”和“生产线与生产系统”改造工程,医药行业以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联集团和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提高生产工序数控化比率及全员劳动生产率。石化行业将以经营管理、生产流程自动化为切入点,逐步实现数模化、智能化,构建管理控制一体化、装置操作系统化、生产状态可视化、应急指挥实时化、基础设施集成化的生产管控模式。
 
沈阳搭建跨区域协同生产网络的重点方向和路径
重点方向 推进路径 目标
云制造 建立集合产品设计、产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云平台,学习引进母子工厂、社区化工坊、微工厂等新型协作生产关系;建设云服务平台,集中资源,提升中小企业的加工能力与质量检测能力。 进行云制造模式的示范试点,通过区域协同效应,2017年,将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5%,生产效率提高20%;到2020年,不良品率进一步降低25%,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30%;到2025年,不良品率进一步降低30%,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40%。
集成式制造 依托沈鼓集团、北方重工、沈阳机床等重型装备生产企业,以整机产品的组装、测试和服务为主要内容,在产品生命周期中,为各项作业提供相应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将技术上的各个单项信息处理和制造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可批量化的定制生产,逐步满足高附加值的个性化需求。 完成现有工厂的升级改造,制定出国内行业定制服务的示范标准,成为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模板。2017年,完成示范标准的制订工作,在沈阳市全面推广;到2020年,成为东北地区集成式制造的示范区域;到2025年,在重点行业打造国内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典型。
生产外包 依托新松公司、特变电工沈变公司等高端重点装备生产企业,强化供应链管理,做好产品设计,在保护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将品牌销售、制造和组装全部委托OEM代工企业生产,提升价值链管理的效率,缩短产品从研发到投入生产的时间。 逐步将非核心零件的生产线转移外包出去,在沈阳市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型城市建立研发中心。2017年,将产品设计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提高5%;到2020年,将该比例进一步提高10%;到2025年,将该比例进一步提高15%。
 
沈阳引导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重点方向和路径
重点方向 推进路径 目标
装备制造 1.促进制造业企业业务向上游工业设计、研发创新、总集成总承包,以及下游检验检测、租赁、产品维护管理、运营服务等高价值链环节延伸;
2.加快龙头企业内置工业设计中心建设,为全行业企业提供全产业链的高端工业设计服务;
3.鼓励如沈变等行业领军企业从提供产品设备向提供解决方案、工程实施、服务保障一体化服务转变,推进业务向工程总承包、系统解决方案等高端服务领域延伸和倾斜,提升重大装备成套能力和综合配套服务能力;
4.在通用装备领域鼓励沈鼓集团、远大、新松等龙头企业有计划、有步骤的开放部分研发设备及检验检测机构,建立有偿使用机制增加企业效益,并逐步将这些业务部门分离出来成立面向全行业服务的机构、平台或公司;
5.在高附加值、大型产品和设备领域提高产品后期管理和维护水平,实现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产业链向运营服务延伸;
6.在产品价值较高、适用范围较小、使用频次较低的行业推动租赁业务发展,推广机床、通用机械、成套设备等产品的租用和销售,如在航空领域发展通过飞机租赁发展各类航空服务业务,降低飞机使用门槛,拓展潜在客户。
2017年,在大集团中培养一批为行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
到2020年,从大集团中分离出一批专门为行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司。
到2025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显著提高。
电子信息 1.推动企业业务从硬件制造向产业链下游软件和系统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和拓展。建立专门业务部门向用户提供产品的技术支持、使用培训等服务;
2.在通信设备领域,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起满足电信运营商的全方位集成化专业服务,包括涵盖通信设备技术支持、工程服务和备件服务的基础服务,为提升设备性能、效率和运营能力,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服务,以及作为包括代理维护、设备维护包干、专人值守服务等在内的管理维护服务。
现代建筑及装备 鼓励现代建筑企业采用EPC(设计、采购、施工)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加大支持中辰钢构等一批掌握关键技术的研发设计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鼓励传统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向预制构件和住宅部品部件生产企业转型。促使建筑及装备企业向建筑运营管理、维护、物业服务等方面业务发展。
食品加工 发展互联网+食品,引导企业围绕市场营销和品牌服务,借助期货、现货交易平台,通过多元渠道对接电商系统,拓展销售业务网络,与用户深入交互,积极发展定制生产,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和供货支持体系,及时生产,及时送货。
 
沈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方向和路径
重点方向 推进路径 目标
研发设计
服务业
1.把握全球研发服务外包的态势,依托大企业和第三方研发机构大力发展应用技术研究的外包业务;以推动生物医药合同研究组织(CRO)与合同能源管理(EMC)发展为突破口,着力发展贯穿创新链条的全方位专业化的研发服务;
2. 重点发展以装备制造工业设计、汽车设计、航空航天设计等为主的工业设计;
3.积极培育并引进第三方独立工业设计与创意设计机构,建立设计服务产业联盟等新兴产业组织,将设计服务支撑范围扩展到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
4.着手搭建实用高效的基础数据库与资源信息库,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项目设计、工程实施、系统集成等业务的专业化信息服务;
5.支持企业采购设计服务,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对工业设计服务企业的资助。
6.加大支持钢结构建筑体系的研发设计,重点加快钢结构住宅的建筑设计。
形成若干个全面领先的研发服务平台和国内领先的工业设计服务集群
数据服务 完善数据资源、数据技术、数据应用一体化的大数据全产业链,提升大数据等智慧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  
检验检测
服务业
积极吸引国内外检测机构在沈阳市开展业务,鼓励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内的高校院所与行业权威机构发起建立综合性公共测试中心与行业检测集成服务中心,引导需求导向的检验检测服务市场机制的形成,有效推动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发展;大力支持产品智能化、高端化与服务化发展,积极发展在线检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位置服务等新兴业态。 形成国内领先的检验检测服务集群
知识产权
服务业
围绕重点产业关键技术、重大科技项目,发展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专利地图分析、知识产权预警等高端服务;探索知识产权份额化交易模式,搭建知识产权柜台交易平台,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规范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鼓励有需求的企业参与增值性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利用,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信息运用能力。 具有国内领先的知识产权交易模式
科技咨询
服务业
积极吸引珠三角、长三角、香港、海外知名科技咨询机构在沈阳以合资、独资等方式建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入驻;推动本地管理咨询服务企业的品牌化发展,拓展全球化发展的眼光与视野,大力开展针对高成长企业的管理和战略咨询服务,帮助高成长企业重新规划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品牌管理等。 形成若干国内领先的科技咨询服务平台
 
沈阳推进质量品牌建设的重点方向和路径
重点方向 推进路径 目标
产品质量
提升
1.加快质量技术管理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发展等制造业新业态的融合,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平台,创新面向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质量管理技术体系;
2.重点在汽车、机械装备、电子等领域开展数字化制造的质量管理创新、基于个性化分布式制造的质量创新和基于极端制造的可靠性创新,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严格实施产品“三包”、产品召回等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婴童用品、家电等重点消费品的质量安全;
4.普及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管理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开展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
5.鼓励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和专业性质量管理团队,持续开展质量技术攻关和质量改进;
6.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建立质量安全风险数据平台与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质量安全风险应急预案,防止系统性、区域性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
质量技术管理和模式不断创新,质量技术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涉及民生产品的安全、健康、环保、反欺诈指标全面达到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基本形成以技术、标准、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沈阳制造业竞争新优势,重点行业的产品质量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品牌建设 1.在政府层面,继续大力推进名牌产品战略,推进园区、行业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战略制定,开展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示范企业建设;在投资融资、技术创新、项目审批、信贷资金安排、进出口管理、企业改革重组等领域落实名牌培育政策措施;
2.在企业层面,充分发挥企业在实施名牌战略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针对国际、国内市场变化和消费需求差异,科学设计企业、产业品牌发展战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意见反馈、收集、分析机制,持续改进产品质量水平,维护品牌信誉;通过入股、合资、购买、境外注册等方法,拓展品牌发展渠道,加快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
3.在社会层面,加强对本地名牌企业和产品的宣传推介,营造品牌消费文化。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形成一批质量水平一流的世界级制造企业和产业集群。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00%通过相关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模以上企业的名牌产品总体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沈阳培育跨国企业和产业集群的重点方向和路径
重点方向 推进路径 目标
培育跨国
企业
1、支持沈鼓集团、北方重工、沈阳机床集团、特变沈变公司、远大、东软、新松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在优势产业中进行兼并重组,通过吸收其他企业的资源迅速提升实力,实现互利共赢;
2、与金融机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扶持力度,帮助解决企业改组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问题;
3、加强国际合作,依托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逐步提高企业知名度与产品竞争力;
4、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统计、收集、管理各类人事信息与数据,学习同行业其它企业优秀的人才培养机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借鉴;
5、完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物流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增强物流运输效率与快速反应能力。
完成现有企业的升级改造,重点支持优势产业上的龙头企业,创建4到6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企业的领导者,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品牌。
建设产业
集群
1、在现有的优势产业基础上,围绕龙头企业与资源进行布局,合理搭建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体系;
2、试点建设一批由核心企业牵头的产业园,如围绕新松公司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围绕北方重工打造重型装备产业集群等,创设公共服务平台,使区域内的资本、技术、人才、设备能够有效流动;
3、总结产业集群建设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与企业、院校、研究机构一起探讨合作管理的新机制,有效集合各方资源与力量;
4、开展区域品牌策划和设计,建立品牌相关评价制度,夯实品牌发展的基础,加强区域品牌信誉和风险管理,打造营销和宣传平台,在沈阳发挥产业集群发展的品牌效应。
做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试点工作,培育4到5个过千亿的优势支柱产业集群,培育7到8个过五百亿的优势产业集群,成为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建设的典范。
 
附件3             
沈阳市“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发展路线图
 
重点领域 发展目标 发展重点 发展路径
智能制造装备 机器人 到2020年机器人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在伺服电机、减速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领域有重大突破,自主研发与配套能力更趋稳定,建成一批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到2025年,整机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抢占医疗、家用服务机器人等需求增长强劲领域。 1.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整机产品;
2.重点突破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机等机器人核心关键部件;
3. 巩固发展特种机器人,提前布局服务机器人;
4.推动控制技术、数字驱动技术、机器视觉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突破和产业化。
1.以创新为动力,支持培育世界级领军企业,突破整机和关键零部件技术;
2.以全面发展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多领域机器人构建机器人产业集群;
3.重点推进新松机器人智慧园项目、国际机器人巨头企业并购项目、国内工业机器人骨干企业并购项目、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4.重点推进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所、高精数等单位的控制器、伺服系统等核心关键部件创新技术与产品的研制与生产,形成配套产业链,提升自主配套能力。
高档数控机床 到2020年高档数控机床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i5智能数控系统更加拓展和升级优化。
到2025年,突破高档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拥有飞机结构件、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汽车发动机等重点行业先进成套智能成形和加工设备。
1.重点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电机产品及柔性加工中心、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等;
2.发展航空结构件及发动机、航天薄壁件等典型零件制造领域的机床产品,开展面向复杂航空领域结构件加工的智能化数控系统研发和应用,提供服务于稳定、高效运行的航空结构件加工制造的整体解决方案;
3.重点开展数控机床配套用各种自动化机器人设计制造、智能化控制等技术的开发,研制用于数控机床的自动化成套装备;
1.加快推进i5智能数控机床的产业化应用;
2.加快布局国外研制中心,开发生产高端智能的世界级产品;
3.加快建成面向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典型零部件加工装备及工艺试验平台;
4.重点推进沈阳机床集团高端数控机床国际化研发及i5智能化数控系统与智能机床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5.依托机床集团、沈飞公司、中科院计算所、沈阳高精数控等承担的“04专项”与“智能制造专项”,开展国产高档数控系统与DNC产品在航空领域的应用示范,实现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在航空领域的突破。
数字
医疗
到2020年,数字医疗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5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培育一家年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
到2025年,在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临床检测设备先进治疗装备等重点产品领域,国产医疗设备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培育3家左右国际知名企业。
1.重点发展CT、核磁共振、彩超、激光成像、PET、分子诊断、微生物自动化检测系统、高通量临床检验等诊断设备;
2.发展手术机器人、生化仪器、大型重离子/质子肿瘤治疗设备、术中影像设备、图像引导放疗设备、激光仪器、传染性疾病防控仪器、临床监护等先进治疗仪器设备;
3.发展医疗信息管理软件及系统、公共卫生防控系统等。
1.重点发展CT、核磁共振、彩超、激光成像、PET、分子诊断、微生物自动化检测系统、高通量临床检验等诊断设备;
2.发展手术机器人、生化仪器、大型重离子/质子肿瘤治疗设备、术中影像设备、图像引导放疗设备、激光仪器、传染性疾病防控仪器、临床监护等先进治疗仪器设备;
3.发展医疗信息管理软件及系统、公共卫生防控系统等。
增材
制造
到2020年,初步建立增材制造产业体系,布局增材制造前沿技术及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到2025年拥有一定自主研发能力,研发出一批自主装备、核心器件等,建立起1-2家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中心。
1.重点发展激光近净成形3D打印技术、激光选域烧结3D打印技术和激光3D打印数据处理软件平台开发;
2.发展智能数控3D打印机床,包括机械、日用品、军工设备等领域的数控机床;
3.着力突破先进激光器核心功能部件、光机电协同控制等核心技术。
1.加快3D打印技术和相关材料及软件的自主研发;
2.重点突破具有系列原创技术的高性能大型关键构件、高效增材制造成套装备等。
航空装备 到2020年,形成飞机和发动机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能力,建成国家航空维修检测服务基地,形成完整的通用航空产业体系,航空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产品出口交货值80亿元。
到2025年,力争建成全国民用飞机整机装配及结构件制造基地,成为国家重点干支线飞机研制重点单位,扩大航空零部件海外市场份额,形成航空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
1.加快干支线客机以及大型结构件制造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国际知名航企整机生产线,实现庞巴迪Q400飞机的总装以及C系列飞机从大部件转包制造到总装的产业发展路线;
2.依托波音民用飞机完成中心,形成飞机最后系统安装交付能力,包括飞机内装饰、厨房、洗手间、机载娱乐设备、座椅等的总装以及喷漆、交付试飞等;
3.依托以色列IAI客改货项目建立改装生产线,发展B777等型号客改货飞机取证、改装和销售等业务;
4.巩固国内外主要干、支线民用飞机的机身段、舱门、电缆、吊挂、机翼前缘等大部件转包生产业务,提高国际市场份额;
5.推进各类型通用飞机的研发和生产,突破3-4个系列固定翼飞机,1-2款公务机的规模化制造能力,形成整机制造、零部件配套、衍生制造、科技研发与创新为主的通航全产业链;
6.发展重载长航时多旋翼无人飞行器全流程生产,包括飞行控制系统设计、调试,结构生产线,电子及动力系统安装生产线,装配生产线设备以及无人机综合测试系统,大力推动无人机在航拍、农林、灾害监测、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7.依托航空发动机重大科技专项,突破高推重比、大涵道比发动机关键技术,着力发展轴类、盘类以及机匣类发动机重点部件产品;
8.以飞机总装企业和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各类航空零部件、综合模块化航电系统、飞控系统、机电系统、航空元器件,重点实施ARJ21国产支线飞机、C919国产大飞机零部件及相关配套部件的研发与生产,建设航空零部件配套基地;
9.发展涵盖各类干支线和公务机的航空检测及维修服务,重点推进以飞机维修、飞机定检、飞机改装、零部件支援为主的航空维修服务。
1.依托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各类航空产业创新平台及研究中心,如推动波音创新中心(沈阳)及民机研究院建设,为航空装备设计与制造提供技术支持和研发载体;
2.搭建航空产业军民融合发展平台,促进中航工业驻沈各企业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移和产业化应用,鼓励军企将非军用业务进行剥离,并与当地企业展开合作,推动军企民用航空产品产业化;
3.实行飞机总装和重点项目带动民用航空全产业链发展,与国外知名航企合作建设飞机总装生产线,争取国家民用航空整机和重大部件集成基地布局沈阳;集中全力推进产品附加值高、拉动作用显著的重大项目建设;依托整机和大项目打造集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于一体的航空全产业链;
4.依托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专项,建立产业联盟和供需对接平台,促进本地航空零部件制造企业集群式发展;
5.以低空空域改革为契机,完善现有机场设施,推进通航新机场建设,与空军和民航部们协调,增加航线,发展培训、运营、科技会展、休闲旅游等各类航空服务,促进航空产业向下游高附加值方向延伸;
6.重点推进沈阳中一航空总部基地一期项目、民用飞机研发制造平台建设项目、意大利泰克娜姆通用飞机制造项目
、庞巴迪Q400飞机总装项目、与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开展波音777客改货项目、通航机场建设项目、波音完成中心项目、辽宁省民用航空零部件产业基地项目、中航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新院区项目、波音创新中心(沈阳)及民机研究院项目、沈阳西子航空产业有限公司新厂建设项目。
新一代信息技术 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 到2020年,突破一批智能工业核心信息设备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使沈阳的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在国内得到规模化应用。
到2025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性能先进的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产业生态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1.重点发展高性能的智能型接近传感器、成分检测分析传感器、高精度流量、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力电子传感器、车用检测控制传感器等新型工业传感器,满足智能化改造中泛在信息采集的需求;
2.重点发展面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热点的RFID芯片和读写设备、工业便携/手持智能终端、工业物联网关、工业可穿戴设备,实现人、机、物之间的互联互通;
3.重点发展在线成分分析仪、在线无损检测装置、在线高精度非接触几何精度检测设备等,实现智能制造过程中的质量信息采集和质量追溯;
4.重点发展工业控制系统防火墙/网闸、容灾备份系统、主动防御系统、漏洞扫描工具、无线安全探测工具、入侵检测设备,提高智能制造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1.重点支持智能装备、数字化车间/工厂等领域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研制;
2.全面提升网络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实力,形成自主SDN、面向云计算的技术架构,形成自主创新网络技术的规模化试验平台和技术体系;
3.支持相关单位联合筹建国家级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实验室,加强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形成面向智能制造的专业解决方案;
4.扶持行业领军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群体;
5.重点推进地峰手机工业园项目、中国移动通讯辽宁公司中国移动位置信息产业园项目、盟宝手机工业园项目。
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 到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关键装备、技术和材料进入国际国内采购体系,基本建成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 
到2025年,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进入国内第一梯队,实现跨越发展。
1. 重点发展匀胶显影设备、PECVD、ALD、划片机、湿法刻蚀机、去胶机、清洗机等集成电路专用电子设备;
2.重点发展SOI晶圆片、电子级多晶硅和其他专用材料;
3.重点发展双芯片封装、三维系统级封装(3D SIP)、多元件集成电路(MCO);
4. 重点发展90-32nm工艺设备、20-14nm工艺设备、以及高密度封装高端设备及配套材料和前道芯片制程及先进封装关键设备。
1.设立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和并购基金,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重点培育具有发展前景的本地企业;
2.加快安全可靠软硬件的推广应用,打开区域市场和国内外市场;
3.引进和培育集成电路领域世界级设计企业,提升集成电路制造产能,攻克集成电路制造关键设备,提升集成电路封测能力;
4.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如:支持共性技术研发的集成电路研发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
5.重点推进沈阳富创IC装备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集成电路300mm晶圆单片处理设备扩大产业化、蓝天手机工业园项目、中国电科东北微电子产业园项目。
工业
软件
到2020年,培育一批工业软件研发企业,打造沈阳工业软件研发与应用示范区,1家年收入超过百亿元的软件企业;基本形成“互联网+”制造生态,基本完成自主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并在重点行业的开展应用。
到2025年,基本形成基于智能化互联产品和自主工业软件的工业互联网。
1.面向工业制造领域的实际需求,重点支持面向工业装备、汽车电子、智能终端、数字医疗等领域,发展嵌入式软件系统,提高产品智能化程度;
2.面向终端与云端数据的交换融合与智能协同需求,重点支持自主设备端的嵌入式软件系统的研发应用;
3.支持企业应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管理软件;
4.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研究院所、高校,根据制造行业特点及企业具体需求,开展工业控制系统等核心软件的技术攻关;
5.支持设计制造需求对接、设计过程支撑、供应链交易大数据等平台建设,推动工业企业互联网化;
6.围绕“互联网+”制造生态,利用SaaS云计算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线上运行的相关共性软件服务。如提供供应链管理、计划与控制,产品售后服务管理等相关产品服务。
1. 设立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基金,以铁西区和浑南区为重点,着力培育工业软件企业,策划组建工业软件产业联盟,把沈阳打造成全国工业软件研发与应用为一体的典型示范区;
2. 选择制造业龙头企业以及产业链开展“工业大数据平台”、“智慧工业云”应用示范;
3. 支持建立跨界企业联盟,以制造业企业为主体,鼓励相关企业等加入工业应用云平台生态系统,开展跨领域资源和价值链整合,构建新型的工业生态系统;
4. 重点扶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积极争取国家和辽宁省专项资金支持。
电力
装备
发电
装备
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燃气轮机研发中心,突破一批燃气轮机关键技术,完成对核电主泵的样机研制和测试。
到2025年,建成国家最大燃气轮机研发制造基地,大型燃气轮机产品能与进口品牌燃机形成竞争格局,逐步代替国内市场上进口产品。实现核电核心产品的自主制造,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反应堆配套核主泵。
1.对AP1000三代核主泵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及泵组组装、试验,在此基础上重点推进CAP1400核主泵的研制及测试,推进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轴封型反应堆冷却剂泵的研制和试验;
2.重点发展核电常规岛管件等核心零部件;
3.推进核电主泵多功能全流量试验台建设;
4.初期实现X7000、QD128基本型机组批量生产,中长期实现QD168、QD185、R0110等产品的设计定型和批产;
5.推进燃气轮机制造、总装、总试及成套产业基地建设,主要包括技术研发中心、主机装配生产线及试车台、成套机组装配生产线及测试台、非标准零部件机械加工车间、中小件加工生产线、大件加工生产线、油库及库房等;
6.大力推进G、H级重型燃气轮机研制和试验,重点发展压气机、高温部件及控制装置等产品,在高温涡轮叶片制造技术、涡轮叶片冷却技术、提高压气机压比等领域取得突破。
1.将核主泵、燃气轮机等产品的研制和试验上升到国家层面,申请列入国家重大专项,积极争取国家各项资金和政策如加大首台套的支持比重,对重大专项、重大科研的减免税等,减轻企业在产品长周期的型号验证、定型、生产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压力,实施应用示范工程;
2.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对于企业承担的国家重大产品研发任务,按照研发需求,通过协调资源分配,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包括科研院所、高校、重点企业加盟的联合体,分工协作,加速科研成果的产出和应用进程;
3.建立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联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对智能化技术、可靠性技术、数字仿真技术、新型材料应用技术、试验检测技术等行业共性技术进行研发;
4.培育若干个具有资金、规模、技术、质量、品牌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来承担大型项目和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任务,以大型项目为依托形成一批“专精特”的配套企业集群;
5.重点推进沈阳东方基业集团--睿谷产业园一期项目、沈鼓集团核泵维修基地建设项目、燃气轮机研发制造基地项目。
输变电
装备
到2020年,输变电技术和产品水平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关键装备自主化研制和产业化,国际总承包能力进一步提高。
到2025年,形成高效、可靠的智能电网装备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特高压输变电和智能电网用成套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大力发展现场组装式变压器、并联电抗器、换流阀等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延伸变压器产业链,提高和加强成套业务的开拓,形成为客户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能力;
2.大力促进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关键零部件研发,鼓励变压器、高压开关、高压电缆、电气组部件、配网自动化产品等做精做强,增加套管、变压器出线装置等高附加值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3.大力发展包括智能变压器、智能开关设备、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改在内的智能变电站成套装置;
4.大力发展包括智能配电开关、智能配电变压器、智能组件及电力电子装置、微电网设备、储能系统在内智能配电网成套装置的技术和产品;
5.开发包括智能配电电器、智能控制电器在内智能电网用户终端设备的技术和产品。
1.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为载体,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导企业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确保技术领先地位,做精、做强输变电制造业;
2.支持骨干企业提高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以及总承包、总集成的能力,加强成套业务的开拓,带动企业从产品制造向高端化、成套化方向发展;
3.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亚投行、上合组织国家、欧亚经济联盟等合作平台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对非洲、南美各国的优惠政策,开发两优融资项目、一揽子融资项目和商业贷款项目,拓展境外电力设施建设市场;
4.向服务业转型,从配件和售后服务做起,逐步深入到远程监控、安装检修、升级改造等产业链下游高附加值环节,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战略;
5.重点推进特变电工东北输变电集团项目。
汽车 到2020年,我市整车年产能达到210-250万辆,全市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接近3000-3500亿元,自主品牌汽车智能化及新能源汽车商品化销售实现突破。
到2025年,整车及零部件产能和产值进一步扩大,智能汽车及纯电动汽车关键功能部件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智能及新能源汽车在可靠性、稳定性、经济性上满足市场需要。
1.做大做强整车制造业,提升汽车生产智能化水平,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扩大宝马、华晨、通用、金杯等整车制造企业生产规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2.重点引进整车企业一级配套商,突破高效节能发动机、自动变速箱,汽车电子等本地缺失的关键零部件,引导各综合性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增加在沈生产的产品品种,完善零部件配套体系,提高本地配套水平,促进整车与零部件协调发展;
3.重点开发小排量节能乘用车并大量普及,着力突破汽油机技术升级、能量损失减少、中低压助力与能量回收等技术在乘用车产品的推广和应用;
4.重点发展大中型客车、公交车、乘用车、卡车及邮政、环卫等各类专用新能源汽车;
5. 突破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池和电子控制等关键配套件核心技术,重点提升储能电池在当地条件的使用效果;
6.通过汽车产业发展培育并带动以机器人、汽车模具、注塑机、数控加工机床、自控设备为主的汽车装备业。
1.以东软集团、华晨汽车研究院、华晨宝马研发中心、沈阳华龙研发中心、沈阳仪表院等机构为依托,推进汽车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研发、试验和检测能力,突破智能汽车、互联网汽车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
2.依托沈阳机器人和高端数控机床良好基础,对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提高工业机器人使用比例,实现设计、采购、制造、运营管理、销售、市场反馈的全过程智能化和信息化;
3.充分利用各类专项资金,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如利用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利用工业机器人和“互联网+”提升生产制造水平的项目进行支持,利用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从智能化、新能源汽车和车联网等方向实现汽车产品升级的项目进行支持,利用产业集群专项资金对汽车产业服务平台建设进行支持;
4.通过对小排量节能车的补贴和对大排量车的重税引导传统汽车节能水平提升和产品结构优化;
5.继续深入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的试用、试点、示范,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项目;
6.加强对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的财政支持力度;
7.重点推进上海通用(沈阳)北盛汽车有限公司多用途车及其变型车技术改造项目、沈阳锦佳电子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汽车电子及精密模具生产项目、沈阳丰田纺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制造项目、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华晨汽车M8X项目、华晨宝马公司十二五重大改扩建项目及十三五新建项目、沈阳金杯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年产20万辆轻卡搬迁改造项目、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4K系列汽车发动机生产线建设项目、华晨汽车30万辆整车项目、上海通用北盛扩建项目、起亚30万辆乘用车项目。
先进机械装备 通用
装备
到2020年,形成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实现重大通用石化技术装备国产化,生产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通用石化装备企业进行境外投资、工程承包。
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通用石化装备研制基地。
1.引进石化泵、汽轮机、小型燃气轮机、高端齿轮箱、高压小流量压缩机等国际先进技术;
2.满足150万吨/年大型乙烯、110万吨/年PTA、2000万吨级炼油、20MW及以上的大型天然气长输管线、2×180万吨/年甲醇、12万m3/h大型空分、大型液化天然气(LNG)等装置用压缩机,大型石油天然气集输管线装置、海洋平台撬装往复机装置需要;
3.开展FLNG用混合冷剂压缩机关键技术攻关,完成50万方/天FLNG用混合冷剂压缩机样机研制,并形成200万—300万吨/年LNG装置大型离心式压缩机产品研发设计能力。
1.建设精益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2.引进和消化国际先进技术;
3.支持企业进行合作生产,并购整合相关企业,发展新兴业务;
4.重点推进沈鼓集团十二五核电主泵多功能全流量试验台及重大能源装备智慧化制造信息平台建设项目、沈鼓集团海洋工程装备大型透平压缩机组国产化建设项目、沈鼓集团10万等级大型空分装置用高端压缩机组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
重矿
装备
到2020年,实现重矿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
到2025年,重矿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页岩气(油)资源勘探开采装备,实现2300型、2500型、3000 型压裂系列成套装备国产化;
2.研制大断面高效岩石巷道与煤层巷道快速掘进装备;
3.研制大型露天矿半连续开采工艺及电驱动开采成套装备。
1.加大研发投资,突破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关键技术;
2.鼓励优势企业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带动技术服务、资本输出;
3.加快海外生产基地或销售服务机构建设;
4.重点推进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石油压裂设备产业化项目。
食品加工装备 到2020年,自主研发核心关键技术,实现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农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和产品附加值达到提升。
到2025年,拥有全国领先水平的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创新与生产能力。
1.谷物及油料的智能化、自动化加工成套设备;
2.果蔬高效低损清洁、多规格切制、分等分级、自动化功能包装等设备;
3.禽蛋高通量检测及分级包装设备;
4.乳品品质无损检测、高速无菌灌装等设备;5.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绿色多元化利用设备。
1.设立专项产业扶持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进行装备升级与技术改造;
2.支持企业建立科研中心,应用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工艺和装备;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世界、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现代建筑产业及专用装备 到2020年,实现新开工住宅项目全装修,在城市管廊及地铁等市政项目中全面推广产业化应用,全面提升工程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符合沈阳发展特点、较为完善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标准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产业配套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培训推广体系,使现代建筑产业在全市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到2020年,装配式房屋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
到2025年,装配式房屋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0%以上。
到2025年,将沈阳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现代建筑产业之都。
1.以现代建筑制品为主体,重点发展现代建筑墙体制造业、建筑建材装备制造业、建筑用机电产品制造业、建筑金属结构制品制造业、建筑陶瓷制造业和建筑用木制品制造业等六大产业。建设科技、商贸、总部经济和公共服务四大服务平台。形成以制造业为主体,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建筑产业体系;
2.在政府投资项目中推广应用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和产品,在公共建筑、桥梁建筑中优先采用钢结构建筑,在住宅中加快推广钢结构建筑,同时进一步提高房地产项目产业化应用比例。在工程设计、项目审批环节加入现代建筑产业技术的应用设计,在核心区域实施更高标准的产业化应用;
3.推进商品住宅全装修,逐步提高装修装配化水平,强化设计审图、材料使用、施工安装和质量验收环节,加强商品住宅全装修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全装修质量;
4.以辽宁省(沈阳)现代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平台,提高钢结构建筑研发、设计、制造整体水平及应用。
1.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不断扩大产业化应用范围;
2.推动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3.推广住宅全装修,带动现代家居产业发展;
4.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为市场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5.积极支持科技创新,全力打造技术和人才高地;
6.转变工程管理模式,强化项目全过程监管;
7.实施“互联网+现代建筑”战略,推动产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8.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9.重点推进中辰钢构钢结构建筑产业化制造基地升级改造项目;
10.重点推进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建筑预制件生产线项目。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到2025年,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
1.重点发展大轴重货车、高速快捷型货车等各类货车整车产品的新造和维护;
2.强化以继电器、应答器为代表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器材研发优势,逐步形成系列化产品,重点发展列车调度指挥系统、自动闭塞、机车信号等车载产品和设备;
3.扩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组装生产规模,建设地铁车辆制造和维保产业基地;
4.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各类车载系统和设备。
5.重点发展先进轨道交通高铁轨道板自动化生产设备及智能车间总成项目。
1.加强创新平台、产品设计平台、制造平台等产业化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多级助推创新机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破工程、产品分离状况;
2.以整车企业为引领,建立产业联盟,整合车载系统和零部件企业,对接需求,建立完整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促进轨道交通产业链向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延伸;
3.立足沈阳本地市场,抓住国内各城市铁路大规模建设的契机,以及依托一带一路、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国内外地铁项目建设。
5.重点推进东北轨道交通产业基地项目、吉林利源精制股份有限公司利源轨道车辆制造、京沈客专轨道板自动生产线建设项目,并在全行业内推广应用。
新材料 到2020年,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全国领先的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成为国家战略性原材料的研发产业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示范区,东北地区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
到2025年,产业结构调整显著,基础材料产品结构升级,建成国家新材料研发产业化基地——中国新材料硅谷。
1.开发高性能塑料、高性能橡胶及专用化学品材料;
2.研发汽车轻量化材料、特种合金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
3.发展陶瓷新材料、高性能碳纤维、石墨烯材料;
4.发展高性能黑色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及功能材料。
1.建立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创新型和成长型新材料企业;
2.建立和完善新材料研究开发、分析测试、检验检测、信息服务、推广应用等专业服务平台;
3.鼓励建立以优势企业为龙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的产业联盟;
4.重点推进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广州佛塑科技有限公司新材料产业园项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国家实验室建设项目。
生物制药 到2020年,开发并引进一批重大生物医药产品。
到2025年,建立完整的生物医药研发和转化体系;具有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制药产品。
1.突破动物细胞大规模高效培养关键技术、纯化介质及纯化技术、抗体人源化技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
2.重点开发新机制和新靶点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和免疫细胞治疗制剂。
1.面向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服务需求,依托重点企业和研发机构,建立由科研院所、医院和企业组成的协同创新中心;
2.支持现有企业扩张和拓展市场。支持现有企业扩大产业规模,鼓励有条件的生物制药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逐步成长为本土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
3. 通过推进数字化工厂(车间)和国家(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立我市生物制药产业智能制造体系和“产学研”创新体系,将沈阳市培育成辽宁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生物制药生产中心和研发中心;
4.重点推进维生素C原料药搬迁改造工程项目格林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同联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沈阳东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制药园项目、辽宁和泰生物科技公司和泰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成大生物二类疫苗项目。

关注微信
微信
联系我们
沈阳诚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 沈阳市浑南区国际软件园D06座405室
邮编:110169
电话: 86 024-83760928
联系人:王先生
Email:service@ctinvest.com.cn
沈阳诚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3 - 2024 www.ctinvest.com.cn 辽ICP备19015655号-1 白帽优化网提供辽宁诚泰投资管理公司建站授权技术支持

诚泰投资集团网站图版文字视频这类版权声明:不能及时发现所上传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如果涉猎侵犯版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通知我们,官方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